诗词原文
咏风
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
扫却石边云,卷开松上雾。
作者及朝代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舍人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其所编《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
作者简介
虞世南自幼聪敏,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兼擅书法与文学,在隋朝时曾任秘书郎、起居舍人等职,入唐后,历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秘书监等职,并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的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在文学上,他的诗作清新自然,文辞简练,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赞美。
译文
(节选部分)
随着舞蹈轻轻飘动衣袖,歌声随风共绕屋梁,树枝摇动生出杂乱影子,吹送花香飘向远方,乘着水流千里而去,风力凭借吹嘘更加强劲,扫除石边的云雾,卷开松树上的雾霭。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与力量,展现了风的灵动与伟力,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风助力水流千里奔腾,以及风本身因吹嘘而更加强大的特性,寓意着借助外力可以成就更大的事业。
赏析
虞世南的《咏风》以风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风的多样性和力量,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寓含了人生哲理,特别是“乘流千里去,风力藉吹嘘”两句,不仅描绘了风的伟力,也启示人们要善于借助外力,勇于追求梦想和目标,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虞世南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睿智与远见。
创作背景
虞世南创作《咏风》的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他在唐朝初期,仕途顺畅、心情愉悦时所作,唐朝正处于上升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和谐,这为虞世南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支持,他通过描绘风的形态与力量,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和对个人前途的乐观态度,他也借风之力寓意个人应善于借助时势和外力,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