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汉江
宋之问(唐)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路何迢迢,龙门应可度。
鲛室岂常居,终当归故土。
(注:“龙门应可度,鲛室岂常居”这两句并非宋之问《渡汉江》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添加与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析框架。)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阳尉、右拾遗、越州长史等职,因诗名早著,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为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人品低劣,曾依附张易之兄弟,武则天倒台后被贬谪岭南,最终因事被杀。
译文
远离家乡,岭外的音信和书信都已断绝,经历了漫长的冬天和春天。
接近故乡时,心情反而更加胆怯,不敢向过往的行人打听家中的情况。
前方的道路虽然遥远,但龙门(象征难关)应当是可以度过的。
鲛人居住的深海宫殿(比喻异乡)岂能长久居住,我终究还是要回到我的故乡去。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长期远离家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即将归乡时的复杂心情,前两句写远离家乡,音信断绝的孤独与无奈;中间两句写近乡时的胆怯与不敢打听家事的心理;后两句(添加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克服难关、回归故土的坚定信念。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归乡途中的复杂心境,前两句通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诗人归乡时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后两句(添加的句子)则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回归故土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被贬谪岭南期间所作,诗人长期远离家乡,饱受思乡之苦,当他终于有机会踏上归途,接近家乡时,心情却变得异常复杂,他渴望见到久违的亲人,他又担心家中的变故,不敢轻易打听,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而“龙门应可度,鲛室岂常居”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归乡信念的坚定表达,也是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