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残魄没幽岭,坐久水风侵袂冷。的解释

春秋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夜宿

唐·韦应物

独向山中宿,松风清夜寒。

是时残魄没幽岭,坐久水风侵袂冷。

星汉渐高露气重,岩扉欲曙鸟声欢。

明朝更觅幽深处,一棹寒波去不还。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淡雅,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与王维、孟浩然等并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独自一人在山中过夜,松林间的夜风清冷异常。

残月隐没于幽深的山谷之中,久坐之后,水边的凉风侵入衣袖,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银河逐渐升高,露水越来越重,岩洞的门扉即将迎来黎明的曙光,鸟儿的欢鸣声此起彼伏。

明天我将继续寻找更加幽静深远的地方,乘一叶扁舟,在寒冷的波光中离去,不再回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山间夜宿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山林的静谧与清冷,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赏析

“是时残魄没幽岭,坐久水风侵袂冷”两句,以残月隐没、水风侵衣的意象,生动地刻画了山夜之寒与诗人内心的孤寂,残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夜晚的深沉,而水风则带来了自然界的凉意,与诗人内心的清冷相呼应,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感悟。

全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冷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幽深的山林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超脱与宁静。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是仕途失意,转而寄情山水,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首诗正是他在一次山行夜宿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韦应物的诗中,自然景物往往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他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的重要载体,这首诗正是他这一创作风格的典型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