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湖醉归
宋·苏轼
三日开筵乐未休,湖山处处漾春流。
笙歌声里人如织,花柳丛中马似游。
醉眼朦胧看世界,余沥还将洒湖水,
欲把明湖变浊醪,何须更问醉乡侯。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其画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连续三天设宴欢乐未停,湖山之间春意盎然,水流荡漾,笙歌与人声交织,人群如织,花丛柳林间马儿悠闲地游走,醉眼朦胧中看这世界,余下的酒液还想洒在湖水里,想要把清澈的湖水变成浑浊的美酒,哪里还需要再去问谁是醉乡中的高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湖后醉归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饮酒作乐的享受。“余沥还将洒湖水,欲把明湖变浊醪”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酒醉后的豪放与不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游湖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三日开筵乐未休”一句,写出了诗人连续三天设宴的欢乐场景,为全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而“湖山处处漾春流”则进一步描绘了湖山之间的春意盎然,水流荡漾的美景,为诗人提供了游玩的绝佳环境。
“笙歌声里人如织,花柳丛中马似游”两句,通过描绘笙歌声中人群如织、花柳丛中马儿游走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游湖的欢乐气氛,而“醉眼朦胧看世界”一句,则写出了诗人酒醉后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夸张描绘做了铺垫。
“余沥还将洒湖水,欲把明湖变浊醪”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余下的酒液洒在湖水里,想要把清澈的湖水变成浑浊的美酒,这种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不仅展现了诗人酒醉后的豪放与不羁,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湖后醉归时所作,当时,苏轼可能正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对自然美景和饮酒作乐都充满了热爱和享受,在游湖的过程中,他被湖山之间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被笙歌声中的人群和花柳丛中的马儿所感染,从而产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和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自己豪放不羁、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