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舟中夜起
宋·苏舜钦
月光照彻篷窗几,惊醒幽人夜半起。
开门更看新涨水,垂柳数行带残雨。
作者及朝代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仕途不顺,后虽得志,但不久便因政治斗争被贬谪,最终在苏州病逝,苏舜钦的诗风豪健俊爽,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苏舜钦自幼聪颖好学,早年曾游历四方,增长见识,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与范仲淹等改革派人物交往密切,在政治上,他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因此也受到了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压,在文学上,他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反对无病呻吟和堆砌辞藻,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细腻婉约的一面,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月光透过船篷照彻在几案上,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幽居之人,使他夜半时分起了身,打开门来再去看那新涨的水势,只见几行垂柳还带着残雨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舟中夜半被月光惊醒,开门观看新涨水势和雨后垂柳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赏析
这首诗以月光为引子,引出了诗人夜半起身的情境,月光照彻篷窗几,不仅照亮了诗人的居所,也照亮了诗人的心灵,诗人被月光惊醒后,没有感到惊恐或烦躁,反而有一种宁静和闲适的感觉,他打开门来,看到新涨的水势和雨后垂柳的景象,更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月光、篷窗、几案、幽人、门、新涨水、垂柳和残雨等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衬托等手法,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垂柳的柔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舜钦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当时他身处逆境,但并未因此消沉沮丧,反而以更加豁达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舟中夜起时,他被月光和雨后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