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别江都李生
清代:王士禛
长笑江都老一儒,西京应不乏师模。
文章已得建安骨,风月犹怀正始余。
白下逢君同载酒,青溪送客独题书。
他年重见应难必,此日相思意已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士禛(1634年—1711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史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16岁应童子试,连中三元(县、府、道皆第一),名震一时,康熙十七年(1678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入值南书房,后累官至刑部尚书,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诗文集《带经堂集》九十二卷,又撰有《渔洋诗话》、《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等笔记杂著多种,其诗文论著主张神韵说,影响深远,为清初诗坛领袖人物之一。
译文
我嘲笑江都这位老儒生(李生),在西京(长安,泛指京城)应该也不缺可以效仿的师表楷模,你的文章已经有了建安风骨的韵味,同时心中还怀念着正始年间(魏晋时期)的风月情怀,我们在白下(南京)相遇时曾一同饮酒作乐,如今在青溪边送别你,我却只能独自题诗留念,未来想要再次相见恐怕很难确定,但今日分别的相思之情已经让我感到孤独。
释义
这首诗是王士禛赠别友人李生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李生才华的赞赏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首联以自嘲的方式引出李生的才华,认为他在京城也能找到学习的榜样;颔联称赞李生的文章有建安风骨,同时心怀魏晋风月的情怀;颈联回忆了两人相遇时的欢乐时光,以及现在送别时的孤独;尾联则表达了对未来相见难的忧虑和当前相思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王士禛神韵说的特点,诗中通过对比、回忆、展望等手法,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联的“长笑”二字,既是对自己的自嘲,也是对李生才华的肯定,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基调,颔联则通过“建安骨”和“正始余”两个典故,高度赞扬了李生的文学造诣和情怀,颈联的“同载酒”和“独题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离别时的孤独感,尾联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表达了对未来相见难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士禛在送别友人李生时所作,李生可能是王士禛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结识的友人,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之际,王士禛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李生的赞赏和离别之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士禛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展示了他作为清初诗坛领袖的文学才华和神韵说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