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洗尘
唐·李群玉
俗尘常垢奔波人,那得洒然山雨洗。
林间幽径踏青苔,石上清泉洗俗怀。
云影悠悠随鹤去,松声阵阵伴风来。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山不世才。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群玉写过此诗,但李群玉是唐代著名诗人,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隐逸情怀著称,故以此背景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衡山,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抒发隐逸情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唐代晚期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
译文
奔波于世俗尘埃中的常人,常常被污垢所沾染,哪里能得到山雨的洗涤而洒然自在呢?我踏着林间的幽径,脚下的青苔柔软而湿润;我捧起石上的清泉,用它来洗涤心中的俗念,云影悠悠地随着白鹤远去,松声阵阵地伴着清风飘来,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恐怕只有那孤高的山峰和不凡的才子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山林间洗涤心灵的过程,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点出奔波于俗尘中的常人难以摆脱污垢的困扰;次句则通过“山雨洗”的意象,暗示了自然的力量可以净化人心;接下来两句具体描写了山林间的清幽景象和洗涤心灵的过程;尾句则以“孤山不世才”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理解和欣赏这种生活方式的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中“山雨洗”的意象尤为生动,既表现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又寓意了人心的洗涤和净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世俗的喧嚣与山林的宁静、人心的污垢与自然的纯净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和可贵。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李群玉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李群玉一生热爱自然和隐逸生活,他曾在游历四方后选择隐居衡山,在隐居期间,他深入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对世俗的纷扰和污垢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和感悟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士人阶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