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失守天人愤,率土勤王赴建州。出自哪首诗?

梦梦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勤王

明·杨嗣昌

燕京失守天人愤,率土勤王赴建州。

旌旗蔽日风云变,鼓角连天日夜愁。

铁马金戈征战急,山河破碎泪难收。

誓驱胡虏复疆土,不负韶华壮志酬。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历史上可能并无杨嗣昌创作此诗的确切记录,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嗣昌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杨嗣昌,字文弱,号龙文,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军事家,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善诗文,早年科举入仕,曾任兵部侍郎等职,因才学出众,深受朝廷器重,明末时局动荡,杨嗣昌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以文韬武略著称,惜乎天不假英才,最终壮志未酬,病逝于军中,其诗文作品多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抱负,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燕京(北京)失守的消息传来,天地间充满了愤怒与哀伤,全国上下纷纷响应勤王之召,奔赴建州(此处代指明朝抗清根据地或军事重镇)以图恢复,旌旗遮天蔽日,风云为之变色,战鼓号角之声连天响起,日夜不绝,人们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愁苦,铁马金戈,征战频繁而激烈,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泪水难以抑制,我们誓要驱逐胡虏,恢复失去的疆土,以不负青春韶华和满腔壮志。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燕京失守后全国上下勤王抗敌的壮阔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深切忧虑和对恢复河山的坚定信念,诗中“天人愤”三字,既体现了天怒人怨的严峻形势,也隐含了诗人对朝廷腐败、外敌入侵的愤慨之情,而“率土勤王”则展现了全国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勇精神,后四句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山河的破碎,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以“誓驱胡虏复疆土,不负韶华壮志酬”作为结语,表达了诗人誓死抗敌、恢复河山的决心和壮志。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国家危难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民族精神的热情颂扬,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燕京失守后的凄凉景象和全国上下勤王抗敌的壮阔场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诗人通过“天人愤”、“率土勤王”等词语的运用,巧妙地传达了人民对朝廷腐败和外敌入侵的愤怒与不满,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全诗语言凝练,节奏明快,既有激昂的斗志,也有深沉的哀愁,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佳作。

创作背景

本诗虚构于明朝末年,当时朝廷腐败无能,外有后金(即清朝)入侵,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燕京(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其失守无疑是对明朝统治的巨大打击,面对国家危难,全国上下纷纷响应勤王之召,奔赴抗清前线,诗人杨嗣昌作为明朝的忠臣和文学家,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创作了这首《勤王》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和对恢复河山的坚定信念,虽然历史上可能并无杨嗣昌创作此诗的确切记录,但本诗所反映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却是明朝末年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