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朝代:清代
作者:顾炎武
边塞飘零岁月长,飘零绝塞谁相问?
孤臣万里骑长鲸,击剑长歌慷慨词。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著述极丰,著述之余,兼工诗词,精于音韵,其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译文
在边塞漂泊的岁月如此漫长,在这遥远的边塞之地又有谁会来问候我呢?我作为孤独的臣子,万里迢迢骑着长鲸般的战马,手击长剑,高声吟唱着慷慨激昂的诗词。
释义
“边塞飘零岁月长,飘零绝塞谁相问?”描述了诗人在边塞漂泊的孤独与无奈,岁月漫长,无人问津。“孤臣万里骑长鲸,击剑长歌慷慨词。”则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以击剑长歌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慷慨与豪情。
赏析
这首诗是顾炎武在明末清初时期,面对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局势,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抗清立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飘零绝塞谁相问”一句,既写出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与凄凉,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而“击剑长歌慷慨词”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豪迈与坚韧,他通过击剑长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在抗清斗争中,他多次参与起义和复明活动,但屡遭失败,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在抗清斗争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他坚定的抗清立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顾炎武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崇高情怀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