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赠别王十七管记
唐·高适
身负纵横志,才兼文武名。
时危异方见,秋晚故人情。
别路随天远,征帆带月行。
三日岂云多,我心如惨戚。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的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听吹笛》等。
译文
我身负着纵横天下的志向,才情兼备文武双全的名声,时局危难之时,我们在异乡相见,在这秋日的傍晚,我们故人重逢,情感更加深厚,离别的道路随着天边远去,征帆在月光下缓缓前行,虽然只有三日的相聚时光,这哪里算多呢?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与不舍。
释义
这首诗是高适赠别友人王十七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悲伤心情,首联写诗人自身的志向和才情,颔联写时局危难与故人重逢的感慨,颈联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尾联则直接抒发内心的悲伤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悲伤心情,首联“身负纵横志,才兼文武名”写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才情兼备,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时危异方见,秋晚故人情”则通过时局的危难和故人的重逢,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颈联“别路随天远,征帆带月行”以景寓情,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尾联“三日岂云多,我心如惨戚”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悲伤与不舍,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高适与王十七的交往经历有关,高适作为一位边塞诗人,其一生经历了许多离别与重逢,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时的悲伤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与王十七的交往中,两人可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不得不面临离别,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适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悲伤心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的现实背景,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