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冬至日作(安石宅)》,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冬至日作(安石宅)
唐·韦应物
岁华忽已晚,芳华川上歇。
人言此夜长,愁思转难决。
岂惟长至来,固是寒云节。
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
两京路迢迢,何处见新月。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出身京兆韦氏,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岁月匆匆已至年末,河边的花草也已凋谢,人们都说这冬至之夜特别漫长,愁绪更加难以排解,不仅因为冬至的到来,更因为这寒冷的时节,冬至之日朝廷分派官员,举行祭祀大典,我位列其中,两京之间路途遥远,何处才能见到新月升起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冬至时节的景象和个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岁华忽已晚,芳华川上歇”描绘了岁月的无情和花草的凋零;“人言此夜长,愁思转难决”则表达了诗人对冬至长夜的愁绪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则反映了冬至日朝廷的祭祀活动和诗人的参与;“两京路迢迢,何处见新月”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通过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韦应物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社会的现状深感忧虑和不满,在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现了韦应物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