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红万紫,一齐收拾,付与啼鹃。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暮西园

宋·杨万里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忙杀东风来又去,千红万紫一齐收拾,付与啼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1127年-1206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作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富有生活气息,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碧绿的池塘边长满了芳草,晴朗的天空下波光粼粼,春天的景色仿佛都随着春雨的离去而消逝,东风匆匆忙忙地来了又去,将那些千娇百媚、万紫千红的花朵一并收拾起来,都交给了悲鸣的杜鹃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绿池、芳草、晴波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但随着春雨的结束,春色也随之消逝,东风作为春天的象征,来去匆匆,带走了春天的繁华,而那些绚烂多彩的花朵最终只能留给悲鸣的杜鹃鸟,寓意着春天的离去和自然界的更迭。

赏析

杨万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春天的离去描绘得既哀婉又美丽,前两句通过绿池、芳草、晴波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春日氛围,后两句则通过东风的忙碌和花朵的凋零,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和无奈。

“千红万紫一齐收拾,付与啼鹃”一句尤为精彩,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花朵凋零的场景,还通过“啼鹃”这一意象,增添了诗歌的哀愁和感伤色彩,杜鹃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悲鸣的象征,与春天的离去和离愁别绪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变迁或感慨,对自然界的更迭和生命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通过描绘春天离去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慨,这种情感在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或许更加显得珍贵和深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