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别愁
唐·罗隐
别梦已随游子去,新愁应比美人多。
江亭秋月夜,肠断绿波东。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而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有批判。
译文
离别的梦境已经随着远行的游子消逝,而新添的愁绪恐怕比那思念中的美人还要多,在江边的亭子里,秋月当空,夜色深沉,我望着向东流去的绿色波浪,心中愁肠百结,几乎要断裂开来。
释义
首句“别梦已随游子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怀念,梦境中的相聚已随游子的远行而消散;次句“新愁应比美人多”则通过对比,将新添的愁绪与对美人的思念相比较,暗示愁绪之深重,后两句“江亭秋月夜,肠断绿波东”则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秋月夜中的孤独与愁苦,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赏析
这首诗以“别愁”为题,通过描绘离别后的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以及秋夜江边的孤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愁绪,诗中“别梦已随游子去”与“新愁应比美人多”两句,语言直白而情感深沉,既表达了诗人对游子的思念,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深重,后两句则以景寓情,将诗人的愁绪与秋夜的江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罗隐的个人经历有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才得以依附吴越王钱镠,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离别、愁绪等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可能就是在某个秋月夜,诗人独自站在江边亭子里,回想起过去的离别与现在的愁苦,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罗隐对人生离别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