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春潮带雨绕村回,溪石喧于滟滪堆。
(注:“春潮带雨绕村回,溪石喧于滟滪堆”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并非出自同一首诗,但为便于解析,此处将两句合并展示,并主要围绕“春潮带雨绕村回,溪石喧于滟滪堆”进行解析,后两句作为背景信息提及。)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散文家,他性格豪迈,不拘小节,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职,后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为湖州长史,苏舜钦的诗风豪健,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他的散文也颇有成就,著有《苏学士文集》等。
译文
春潮带着雨水在傍晚时分来得更加急促,环绕着村庄流淌,溪水冲击着溪中的石头,声音比滟滪堆(长江三峡中一处险滩)上的水流还要喧闹。
(注:由于原诗中“春潮带雨绕村回,溪石喧于滟滪堆”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并非连续,故译文仅针对前者进行。)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雨水充沛时,河流涨潮并带着雨水急速流淌的景象,村庄被春水环绕,溪水冲击石头的声音异常响亮,甚至超过了长江三峡中险滩上的水流声。
赏析
这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雨后的乡村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力之旺盛,诗人通过“春潮带雨”和“溪石喧于滟滪堆”的描绘,将雨后的乡村描绘得既宁静又充满生机,诗人也借自然之景抒发了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创作背景
苏舜钦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被贬谪或游历期间,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在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苏舜钦的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