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雅集赠友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海国几人扶大雅,蛮乡从此获骊珠。
清风入座飘书卷,明月窥窗照画图。
高论纵谈惊四座,雄才横溢耀三吴。
他年若遂凌云志,共醉蓬莱顶上头。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译文
在这偏远的海国之地,有几人能扶持高雅的文化呢?蛮荒之乡从此得到了如骊珠般珍贵的文化瑰宝,清风轻轻吹入室内,翻动书卷,明月悄悄窥视窗内,照亮着书画,高谈阔论惊动了四座宾客,横溢的雄才照亮了整个三吴之地,将来如果实现了凌云壮志,我们定要一同在蓬莱山顶畅饮。
释义
“海国几人扶大雅,蛮乡从此获骊珠”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文化贡献的高度赞扬,认为在偏远之地能有如此高雅的文化传播者实属难得,如同获得了稀世珍宝。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赠予友人的一首佳作,诗中充满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首联以“海国”与“蛮乡”相对,突出了友人所在之地的偏远与文化的不易传播,但友人却能扶持大雅,使蛮乡获得文化瑰宝,可见其贡献之大,颔联通过“清风入座”与“明月窥窗”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了友人的高雅情趣,颈联则直接赞美友人的高谈阔论与横溢雄才,使四座宾客惊叹,三吴之地生辉,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期待与友人共赴蓬莱山顶,畅饮庆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在扬州卖画期间,与友人相聚雅集之时,郑板桥一生坎坷,但始终坚守文化信仰,致力于传播高雅文化,在扬州卖画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首诗就是他对其中一位友人的深情赞美与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对文化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清代文人之间的交往与雅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