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貌不工优孟态,狂心且醉伯伦春。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7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醉中吟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古貌不工优孟态,狂心且醉伯伦春。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吟。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独特,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和深意,其书法和绘画也极具个性,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我外表古朴,不善修饰,没有优孟那样善于模仿和表演的天赋;但我的内心狂放不羁,愿意像刘伶一样,在春日里醉饮狂欢,不知何时,我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在月光下,松风声中,独自吟咏诗篇。

释义

“古貌不工优孟态”中的“优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艺人,善于模仿和表演,这里用来形容人善于修饰和表演的天赋;“狂心且醉伯伦春”中的“伯伦”即刘伶,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狂放不羁、醉饮狂欢的生活态度,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醉中吟咏之作,充满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首句“古貌不工优孟态”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和虚伪的不屑;次句“狂心且醉伯伦春”则展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后两句“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吟”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深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郑板桥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关,郑板桥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举不中,晚年才得以出任县令,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而是更加向往自由和自然,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