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身经百战裹创痍,骨瘦如柴带病归。
老夫何有更横戈,奈此于思百战何。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尉,晚年在帮乡隐居,李颀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边塞诗著称,风格豪放,慷慨悲凉,能写出士卒的艰辛生活和思妇的离愁别苦,善于描绘人物神情,刻画场景细节,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
译文
经历了无数战斗,身上满是伤痕,如今骨瘦如柴带着病痛归来,我这把老骨头还有什么能力再横刀立马,去应对那无尽的战争呢?无奈啊,这百战的经历让我如何是好。
释义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厌倦和无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身经百战、伤痕累累、骨瘦如柴的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感叹自己已经无力再拿起武器去战斗,对过去的百战经历感到无奈和痛苦。
赏析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自己在战争中的艰辛和痛苦,以及归来后的无奈和悲凉,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特别是最后两句,以反问和感叹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厌倦和无奈,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中期的边疆战争有关,唐代中期,边疆地区战乱频繁,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远赴边疆作战,诗人李颀可能也曾经参与过这些战争,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归来后,他深感战争的痛苦和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