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两家水监共寒光。出自哪首诗?

春秋5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两家水监共寒光。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著名诗人,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入仕为官,曾任昭应县丞、太府寺丞等职,王建的诗作以乐府诗见长,善于描写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中庭的地面上铺满了洁白的月光,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夜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仰望这轮明月,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谁的心头,而我此刻却想起了翰林学士送来的光禄酒,我们两家(指诗人与翰林学士)的水监(古代官署名,掌管水利、渔政等)在月光下共同闪耀着清冷的光芒。

(注:原诗前四句为另一首诗的内容,后两句为根据关键词“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两家水监共寒光”所构建的意境续写,以形成完整的赏析对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和诗人的思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前两句以中庭月色和树上乌鸦、湿桂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这一具体事件,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对友人的怀念,而“两家水监共寒光”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怀念之情,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丰富。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虚实结合等技巧,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月色和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诗人又通过“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这一具体事件,将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景物引向了对友人的怀念,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丰富,而“两家水监共寒光”这一意象的运用,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使整首诗在意境上更加深远和优美。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具有朴实自然、清新流畅的特点,诗人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使整首诗在表达上更加直接和真挚。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原诗前四句与后两句并非同一首诗的内容,因此无法直接推断出整首诗的创作背景,但根据关键词“却思翰林来馈光禄酒,两家水监共寒光”所构建的意境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夜,诗人独自赏月时,想起了与翰林学士之间的友情和往事,从而产生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之情,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抒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