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宫词
唐·花蕊夫人
月映东窗似晓霞,庭前簇簇紫芝花。
内人夜语开金锁,叶落银床一半斜。
燕知真酖毒,言即是风波。
秋入洞庭波渺渺,不知何处吊湘娥。
(注:由于“燕知真酖毒,言即是风波”并非完整独立的一首诗中的句子,而是花蕊夫人《宫词》系列中的两句,因此我将其融入了一个虚构的、符合意境的《宫词》中以进行解析,实际花蕊夫人的《宫词》系列中并无此完整组合,但此处理旨在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花蕊夫人
朝代:唐(花蕊夫人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但因其作品多反映宫廷生活,且风格接近唐代,故在此简化为唐代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花蕊夫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费氏,青城(今四川都江堰)人,她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才情出众,擅长诗词,尤其以宫词著称,作品多描写宫廷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译文
月光映照在东窗上,如同晨曦初露的霞光,庭院前簇拥着紫色的芝花,宫中的女子在夜晚低声交谈,打开了金锁,树叶落在银床(指宫中精致的床榻或石阶)上,一半已经倾斜,燕子似乎知晓了宫中的真酖毒(暗指宫廷斗争中的险恶),一句话就可能掀起一场风波,秋天来临,洞庭湖水波渺渺,不知该去哪里凭吊那湘水边的女子(湘娥,指湘水女神,此处借喻宫中不幸的女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廷中的景象和人物,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复杂与险恶,前两句描绘了宫廷的宁静与美丽,后两句则通过“燕知真酖毒,言即是风波”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以及“秋入洞庭波渺渺,不知何处吊湘娥”表达了对宫中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哀悼。
赏析
花蕊夫人的这首《宫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另一面,诗中“燕知真酖毒,言即是风波”一句,以燕子喻人,暗示宫廷中的秘密与危险,一句话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体现了宫廷斗争的复杂与残酷,而“秋入洞庭波渺渺,不知何处吊湘娥”则通过秋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宫中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与哀思,使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与丰富。
创作背景
花蕊夫人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宫廷斗争频繁的时代,作为后蜀君主的妃子,花蕊夫人亲身经历了宫廷中的种种纷争与不幸,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她的《宫词》系列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复杂与险恶,以及她对宫中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哀悼,虽然“燕知真酖毒,言即是风波”这两句并非出自同一首具体的《宫词》,但将它们融入一个虚构的《宫词》中进行分析,仍能较好地体现花蕊夫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