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卫公诗后
唐·温庭筠
水馆春回逆浪痕,竹窗晴掩海云昏。
梁间燕语惊残梦,池上杨花入暮喧。
绣户日高眠未起,青娥懒画蛾眉春。
闭门尊大成何事,惭愧公孙画此谟。
作者及朝代
温庭筠,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译文
水边的驿馆春意已回,逆流的波纹清晰可见;竹制的窗棂晴日里紧紧掩闭,海云昏黄,天色黯淡,梁间的燕子呢喃细语,惊醒了我的残梦;池塘上杨花飘落,傍晚时分喧闹不已,绣房中日头已高,人却还未起床,美丽的侍女懒得描画那春日里的蛾眉,关起门来妄自尊大又能成就什么事业呢?真惭愧李卫公(即李德裕)竟绘制了这样的宏图大计(却未能完全实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春日里水边驿馆的景象,以及室内人物的慵懒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某种闭门造车、不切实际的做法的批评与惭愧之情。“闭门尊大成何事,惭愧公孙画此谟”两句直接点题,表达了对李卫公(李德裕)虽有宏图大志却未能完全实现的遗憾与惭愧。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与室内情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态度,前六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水馆的景象与室内人物的慵懒状态,为后两句的抒情与议论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观点与情感倾向,对李卫公的宏图大志未能实现表示了遗憾与惭愧之情,这种将自然景象、人物情态与诗人情感巧妙融合的手法,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既含蓄又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温庭筠在阅读或欣赏李卫公(李德裕)的诗歌或画作后所写的一首题后诗,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曾任宰相并多次平定边疆叛乱,对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波折与挫折,温庭筠在题写这首诗时,可能正是对李德裕的生平事迹与作品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与思考,从而写下了这首既赞美又遗憾的题后诗,通过这首诗,温庭筠不仅表达了对李德裕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认识与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