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怀古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湘水吟魂久寂寥,
岂无哀赋吊沅湘。
空庭日暮鸟飞尽,
恐有遗书藏坏壁。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新(加坡)等国参赞、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爱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湘水之畔,屈原的吟魂已经长久地沉寂无声,
难道这世间就没有人写下哀伤的辞赋来凭吊沅水和湘江吗?
空旷的庭院在日暮时分,鸟儿都已飞尽,
恐怕在那残破的墙壁之中,还藏着未被人发现的遗书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先贤屈原的深切怀念与哀悼,首句“湘水吟魂久寂寥”直接点出屈原投江后,其精神在湘水之畔长久地寂寞无依;次句“岂无哀赋吊沅湘”则反问世间是否还有人记得用哀伤的辞赋来凭吊屈原;三、四两句通过描绘空庭日暮、鸟飞尽的凄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屈原遗志未竟的感慨,恐有遗书藏坏壁”一句,又隐含了对屈原精神遗产可能失传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怀古为题,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思考,黄遵宪通过描绘湘水之畔的寂寥景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怀念与敬仰,他也借屈原之口,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恐有遗书藏坏壁”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对屈原精神遗产可能失传的忧虑,也暗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担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黄遵宪的外交生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黄遵宪生活在晚清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危机四伏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戊戌变法的挫折,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古代先贤屈原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忧虑,这首诗不仅是对屈原的凭吊,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