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匪藉余荫,安能逃世人。的解释

春秋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自勉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不奋迅于仕途,不戚戚于贫贱,

然匪藉余荫,安能逃世人。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郑板桥虽有多首与自勉、读书相关的诗作,但原句中“然匪藉余荫,安能逃世人”并非出自其任何已知作品,以下解析基于虚构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他擅长诗、书、画三绝,尤精兰竹,其书画作品广受赞誉,且性格旷达不羁,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高洁的人格和独立的艺术追求。

译文

我不在仕途上奋力追求高官厚禄,也不为贫贱的生活而忧愁烦恼,

但若不是依靠着先辈的庇护(余荫),我又如何能避开世俗的眼光和评判呢?

书籍如同多情的老友,无论晨昏、无论忧乐都与我相伴相依。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心中却没有一丝尘埃杂念。

释义

此诗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于贫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透露出对先辈庇护的感激之情,以及通过读书来净化心灵、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赏析

“然匪藉余荫,安能逃世人”一句,既是对现实无奈的承认,也是对自我处境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不依赖外界条件,而是通过内在修养来超越世俗束缚的坚韧精神,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与书籍的亲密关系,展现了作者通过读书来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宁静和超脱。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下,这首诗可以视为郑板桥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的自我勉励之作,面对现实的压力和困境,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世俗的道路,即通过读书和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高尚情操,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追求真理和美好的品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