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龙吟
唐·李郢
无欲不受刘累驯,假形岂被叶公诳。
翻云覆雨有时有,兴云致雨无不常。
鳞甲一秋生满涸,雷霆万壑动飞霜。
休言得志轻千里,不奈兴云致雨忙。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郢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郢,字楚望,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大中十年(856年),李郢进士及第,曾任侍御史、员外郎等职,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在咏史诗和寓言诗方面有着较高的成就,李郢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刘累那样的驯龙师所驯服,伪装的外形又怎能被叶公那样的虚伪之人所欺骗,翻云覆雨有时会出现,但兴云致雨却是它的常态,鳞片与甲壳在秋天里迅速生长,覆盖着干涸的土地;雷霆在万壑间轰鸣,飞霜随之而降,不要说它得志后便轻视千里之遥,它正忙于兴云致雨,无暇他顾。
释义
这首诗以龙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保持本真、不受外界诱惑和欺骗的坚守,首句“无欲不受刘累驯”借用了古代驯龙师刘累的典故,强调无欲则刚,不会被外界所驯服;次句“假形岂被叶公诳”则借用了叶公好龙的故事,讽刺那些虚伪的人,即使龙伪装成其他形态,也不会被他们欺骗,后两句则描绘了龙翻云覆雨、兴云致雨的神奇能力,以及它忙碌于造福万物的形象。
赏析
这首诗通过龙的形象,传达了诗人对于保持本真、坚守自我的追求,诗人以龙自喻,表达了自己不受外界诱惑和欺骗的坚定信念,诗中也蕴含了对龙这一神秘生物的赞美和敬畏之情,在描绘龙的形象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使得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神秘和力量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关,在唐代社会,士人阶层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何保持本真、坚守自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态度,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诗人通过描绘龙的形象,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