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自南来,万竿戛青霄。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竹

宋·杨万里

好风自南来,万竿戛青霄。

故人不可见,幽篁自相招。

寒声动秋骨,疏影落春朝。

此君真傲绝,世眼徒轻抛。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富有幽默感。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宫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致仕,不久病卒,谥号文节。

译文

和煦的南风轻轻吹来,万根翠竹高耸云霄,发出铿锵的声音,老朋友已经不在身边,只有这清幽的竹林在向我招手,秋风吹过,竹枝摇曳,发出瑟瑟的声响,仿佛在触动人的秋骨;春日里,稀疏的竹影映照在清晨的阳光下,竹子真是傲岸绝俗,世俗之人却只是轻易地将其抛诸脑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世俗眼光的批判,首联“好风自南来,万竿戛青霄”描绘了竹子在风中的挺拔姿态;颔联“故人不可见,幽篁自相招”则通过“故人”与“幽篁”的对比,突出了竹子的高洁与孤独;颈联“寒声动秋骨,疏影落春朝”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四季变化,以及它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尾联“此君真傲绝,世眼徒轻抛”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主旨,即赞美竹子的傲岸绝俗,批判世俗之人的浅薄无知。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高洁品格和傲岸气质,诗人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将竹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诗人也通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眼光的批判,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万里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有关,杨万里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和排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世俗的虚伪和浅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竹子作为一种高洁、坚韧的象征,自然成为了诗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时期,面对世俗的压力和困境时,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