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乱后杂居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愚氓扰潢池,艰难亦常态。
烽火照天红,流离满地哀。
山河犹破碎,亲友半凋零。
何日归田里,安居享太平。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致力于外交事务,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愚昧无知的人们挑起事端,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艰难困苦也成为了生活的常态,战火连天,烽火映红了天空,流离失所的人们遍地都是哀号,山河破碎,亲友大半离散或去世,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释义
愚氓扰潢池:愚氓,指愚昧无知的人;潢池,古代指小水塘,这里比喻社会或国家,整句意为愚昧无知的人们挑起事端,扰乱社会。
艰难亦常态:艰难困苦成为了生活的常态。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在晚清时期,面对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现实,所写下的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首联“愚氓扰潢池,艰难亦常态”直接点明了社会动荡的根源和现状,表达了诗人对愚昧无知引发社会动荡的愤慨,以及对艰难困苦的无奈接受,颔联“烽火照天红,流离满地哀”通过描绘战火的惨烈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颈联“山河犹破碎,亲友半凋零”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山河破碎、亲友离散的深深忧虑和悲痛,尾联“何日归田里,安居享太平”则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内,农民起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国外,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民生凋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也体现了黄遵宪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