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鸿雁起,听一声哀怨,蓼花都白。的释义

风云8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头秋夕

唐·张籍

江头鸿雁起,听一声哀怨。

蓼花都白尽,芦叶半凋残。

对月愁闻笛,临风怅望山。

何当北归日,同醉故园间。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张籍的诗歌创作,重写实,尚通俗,擅长于乐府等体裁,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至今广为流传。

译文

江边鸿雁振翅高飞,传来一阵阵哀怨的鸣叫,蓼花已经全部变白,芦叶也大半凋零,对着明月愁苦地听到笛声,迎着秋风怅然远望高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北方,与友人一同在故乡的园林中畅饮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江边凄凉的景象,通过鸿雁的哀鸣、蓼花的凋白、芦叶的残破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对月愁闻笛,临风怅望山”两句,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江边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首句“江头鸿雁起,听一声哀怨”直接点题,鸿雁的哀鸣成为全诗的情感基调。“蓼花都白尽,芦叶半凋残”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萧瑟景象,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后两句“对月愁闻笛,临风怅望山”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将诗人的愁苦和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内心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作为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愈发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籍创作了这首《江头秋夕》,通过描绘秋日江边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