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高卧茅棚里,随遇而安听自然。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朝代:唐代

作者:贯休

闲居竹阁上,时复一闲吟。

林树生初茂,园花落尽深。

不如高卧茅棚里,随遇而安听自然。

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忧国忧君民。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古刹,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交往,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内容广泛,既有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也有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贯休的诗风质朴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译文

闲居在竹制的楼阁之上,时常会吟咏几句闲诗。

树林中的树木刚刚长得茂盛,园中的花朵已经落尽,显得一片深邃。

与其在尘世中奔波劳碌,不如躺在简陋的茅棚里,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不要说没有心事就没有烦恼,我也曾为国家、君主和百姓忧虑过。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闲居竹阁、观赏林树生长、园花落尽的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他也通过“不如高卧茅棚里,随遇而安听自然”的诗句,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生活态度的追求,在诗的结尾,诗人又透露出自己并非完全无心世事,也曾忧国忧民,显示出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林树生长、园花落尽等自然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营造出一种宁静、深邃的氛围,诗人通过“不如高卧茅棚里,随遇而安听自然”的诗句,表达了对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生活态度的追求,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超脱,也反映了唐代晚期士人面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时的无奈与选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贯休晚年闲居山林之时,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士人阶层普遍感到失望和无奈,贯休作为一位诗僧,虽然身处佛门,但心系国家和人民,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面对现实的无奈,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追求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既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也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