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然造其门,晤言得君子。的解释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意境)

欣然造其门,晤言得君子。

(此句为后人根据李白诗意及风格虚构,用以表达访友不遇但仍心怀欣悦之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结交广泛,其诗作多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

译文

(原诗部分)

狗吠声在流水声中响起,桃花带着晶莹的露珠。

树林深处偶尔可见小鹿的身影,正午时分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惆怅地倚靠着两三棵松树。

(附加句)

我欣然来到他的门前,希望能与他相见,交谈中得知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访友不遇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期待与之交流的愿望。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访友不遇的失落与自然景色的美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中“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等句,既描绘了幽静的自然环境,又暗示了道士的隐逸生活,而“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思念和无奈之情,附加句“欣然造其门,晤言得君子”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过程中,访问一位隐居在天山的道士时所作,诗人对道士的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敬仰,但遗憾的是未能见到道士本人,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虽然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它却很好地契合了李白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和高尚情操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