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出自哪首诗?

生辉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天柱山

宋·王安石

莫厌皖山穷绝处,不妨云水助风骚。

灵泉自滴仙源涧,瘦竹能穿石径腰。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霄。

归来不用留侯印,两袖空携空满袖。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力图富国强兵,减轻人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推动者,在文学上,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作品以精炼、峻切、深邃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不要嫌弃皖山(天柱山)那穷尽偏远的地方,不妨让云和水增添你的文采与风骨,灵泉自然滴落在仙源涧中,瘦竹能够穿过石径的缝隙,天柱山一峰高耸,仿佛能擎起日月,洞门千仞高悬,紧紧锁住云霄,归来时无需留恋那留侯的印绶,只带着满袖的清风明月而归。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天柱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首联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颔联通过具体景物展现了天柱山的自然之美;颈联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柱山的雄伟壮观;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天柱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天柱山的奇峰异石、灵泉瘦竹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尾联的“归来不用留侯印,两袖空携空满袖”,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曾多次游历山水,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厚的感情,天柱山作为江南名山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题咏,王安石在游历天柱山时,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题天柱山》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天柱山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