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万法皆空梦未醒,秋来林叶落纷纷。
色空辨相何妨道,语默由心不碍禅。
云外飞鸿长自在,松间明月自孤圆。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水喧。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宗教诗,风格清丽闲淡,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世间万物皆如梦幻泡影,而我心中的梦却未曾醒来,秋天到来,林间的树叶纷纷飘落,无论是辨别色与空,还是谈论与沉默,都不妨碍我修行的道路和内心的禅定,云外的飞鸿自由自在地飞翔,松间的明月孤独而圆满地悬挂,这其中的真正含义谁能理解呢?我只得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水声潺潺。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哲理的领悟,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对内心禅定的坚守,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以及飞鸿和明月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自在逍遥的心境,也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在,首联“万法皆空梦未醒,秋来林叶落纷纷”以梦喻世,点出了世间万物的虚幻不实,同时以秋叶的飘落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颔联“色空辨相何妨道,语默由心不碍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领悟,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对内心禅定的坚守,颈联“云外飞鸿长自在,松间明月自孤圆”通过飞鸿和明月的意象,进一步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水喧”则以反问和独坐听水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内心宁静的坚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山居期间,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在修行之余,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佛教哲理的领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生活中,对佛教哲理和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皎然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可以领略到他清新淡雅、意境深远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