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渔父
唐·岑参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人之滔滔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后人拟作:
灵均憔悴乃知此,到老可人宁独醒。
汨罗江畔水悠悠,千古忠魂恨未休。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早年曾随兄至京师,遍览群书,天宝三载(744年)中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译文
(后人拟作部分)
屈原面容憔悴才知晓这世间的浑浊,到老了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愿随波逐流,在汨罗江畔,江水悠悠流淌,他那千古的忠魂仍然怀着未了的怨恨。
释义
“灵均憔悴乃知此”中的“灵均”是屈原的字,此句表达了屈原因坚持正道而遭受排挤,面容憔悴,但正因如此,他才深刻理解了世间的浑浊与个人的清醒。“到老可人宁独醒”则强调了屈原到老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赏析
这首诗的后人拟作部分,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概括了屈原的一生及其高尚品质,通过“灵均憔悴乃知此”一句,展现了屈原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清醒,而“到老可人宁独醒”则进一步强调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与正义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后人拟作部分,可能是基于对屈原生平事迹的感慨与敬仰而创作的,屈原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这首诗的创作,既是对屈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唐代,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现象仍然存在,诗人通过缅怀屈原,表达了对理想与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