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移竹
唐·韦应物
本因遮日种,却似为溪移。
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
萧骚寒雨夜,敲宕晚风时。
托根喜得所,况承雨露滋。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江州、韦苏州,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见长,风格清新淡雅,自然流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寄情山水之间,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韦应物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原本是为了遮挡阳光而种下的竹子,现在却仿佛是为了靠近溪流而移栽,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如同羽林军的影子;稀疏的枝叶在烟雾和露水中展现出优美的姿态,在寒冷的雨夜,竹子发出萧萧的声音;在傍晚的风中,它们摇曳生姿,竹子扎根在这里,真是幸运啊,更何况还承受着雨露的滋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移栽后的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托根喜得所,况承雨露滋”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竹子扎根新环境、得到雨露滋养的欣慰和喜悦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和姿态,展现了竹子的美丽和生命力,诗人通过“遮日种”与“为溪移”的对比,突出了竹子移栽后的变化和新环境对其生长的影响,诗人还通过“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美丽姿态,最后两句“托根喜得所,况承雨露滋”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扎根新环境、得到雨露滋养的欣慰和喜悦之情,整首诗意境清新淡雅,语言流畅自然,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隐居期间创作的,当时,他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于是寄情山水之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移栽后的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态,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