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刘长卿

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

客来从不扫,鸟过自留痕。

云气半山起,松声终日闻。

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尘喧。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事贬谪,仕途坎坷,刘长卿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贬谪生活,风格清丽雅致,尤善五言律诗,有“五言长城”之称,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译文

茅草屋的门常常掩着,简陋的绳床几乎无人倚靠,客人来了也不用打扫,鸟儿飞过自然留下痕迹,半山腰云雾缭绕,整日都能听到松涛阵阵,这里有着真正的意趣,何必去理会尘世的喧嚣呢?

释义

茅舍门常掩:茅草屋的门经常关着,暗示主人生活简朴,少有人来访。

绳床几谩凭:绳床,指用绳子编织的简陋床铺;谩凭,即随便倚靠,这句形容绳床简陋,几乎无人使用。

客来从不扫:客人来了也不用打扫,表现主人的随性和淡泊。

鸟过自留痕:鸟儿飞过自然留下痕迹,暗喻自然之趣,无需人为雕琢。

云气半山起:半山腰云雾缭绕,描绘出山居环境的清幽。

松声终日闻:整日都能听到松涛阵阵,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宁静和闲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简朴、宁静和清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向往,首联“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直接点出山居的简陋和少有人扰的宁静;颔联“客来从不扫,鸟过自留痕”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随性和自然;颈联“云气半山起,松声终日闻”则从自然景色入手,描绘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美丽;尾联“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尘喧”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山居生活的真正意趣在于远离尘嚣,享受自然和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刘长卿在贬谪期间所作,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情况下,诗人选择了隐居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慰藉,这首诗正是他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