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夜半玄菟月,鹤唳归来梦不成。的释义

小星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李昂

汉家天子今神武,肯使胡儿匹马还?

萧萧夜半玄菟月,鹤唳归来梦不成。

作者简介

李昂,即唐文宗,原名李涵,唐朝第十五位皇帝(826年12月—840年2月17日在位),他为人恭俭儒雅,博通群书,长庆元年(821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译文

大唐天子如今神武非凡,怎能让胡人的战马再回到塞外?

深夜时分,萧萧风声伴随着玄菟郡的月色,归来的鹤唳之声让人难以入眠,连梦也无法做成。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唐文宗对于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军事胜利的期望,首句赞扬了唐朝天子的神武,次句则表达了不让敌人逃脱的决心,后两句通过描绘夜半的月色和鹤唳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边疆战士的艰辛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夜和鹤唳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和对战士们的同情,诗中“萧萧夜半玄菟月”一句,用萧萧风声、玄菟郡的月色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而“鹤唳归来梦不成”一句,则通过鹤唳之声的凄厉和难以入眠的梦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文宗在位期间,当时唐朝边疆局势动荡不安,外有吐蕃、回鹘等强敌侵扰,内有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等问题,作为一位有志于振兴国家的皇帝,唐文宗对边疆安全和国家安宁非常关切,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边疆战争和战士们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边疆战士的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文宗对于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对于边疆安全的关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