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室可怜逢将吏,生儿真悔作公卿。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2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尽室可怜逢将吏,生儿真悔作公卿。

丈夫解甲归田里,妻子衔冤入掖庭。

试问今宵何处宿,洛阳陌上酒家楼。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全家老小可悲地遭遇了将吏的欺凌,生下儿子后真后悔做了公卿之家的人。

丈夫脱下战甲回到田园之中,妻子却含冤被送入皇宫的掖庭之中。

请问今晚我们将在哪里安歇?或许只能在洛阳城外的酒家楼上度过这一夜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家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首句“尽室可怜逢将吏”描绘了全家老少遭遇将吏欺凌的可怜景象;次句“生儿真悔作公卿”则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悔恨和对公卿身份的无奈,后两句进一步描述了丈夫归隐田园、妻子含冤入狱的悲惨现实,以及诗人无处安身的无奈与悲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诗人通过家庭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诗中“尽室可怜逢将吏”与“生儿真悔作公卿”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突出了诗人对仕途的悔恨和对公卿身份的无奈,诗人也通过“丈夫解甲归田里,妻子衔冤入掖庭”的描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根据李商隐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点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灵感,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多次遭受排挤和打压,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商隐可能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他可能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灵感而创作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