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琴铭
朝代:唐代
作者:李泌
古之制琴,取乎桐梓,
音韵清越,人心所喜。
弦以丝传,韵随风起,
而独追随附公以不朽,
琴之寿兮又何久。
作者简介
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诗人,他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后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曾任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对唐朝中期政治有重要影响,李泌不仅政治才能出众,还精通易学、佛学,且诗文俱佳,有《李泌集》传世。
译文
古代的琴是用桐木和梓木制成的,
它的声音清脆悠扬,深受人们喜爱。
琴弦以丝线制成,音韵随风飘扬,
而唯有这把琴因追随并附丽于您(指某位贤公或君子)而得以不朽,
琴的寿命啊,又是何其长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古琴的制作材料、音质特点及其与人的情感联系,表达了作者对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某位贤者的敬仰之情,诗中“而独追随附公以不朽”一句,强调了琴因承载了与贤者的精神联系而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体现了作者对于精神传承和人格不朽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琴为媒介,寄托了作者对高尚人格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将古琴的材质之美、音韵之妙以及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融为一体,展现了琴作为文化符号的深远意义,特别是“而独追随附公以不朽”一句,不仅是对琴的赞美,更是对与琴相伴的贤者品德的颂扬,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泌对某位贤者的敬仰有关,在唐代中期,社会风气崇尚儒雅,文人墨客常以琴棋书画为伴,寄托情怀,李泌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和学者,对琴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此诗可能是他在某个特定场合,为表达对某位贤者的敬仰和对其品德的赞美而创作的,通过琴这一文化符号,李泌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