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夜月
唐·白居易
璧月夜虽照,金风秋更吹。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素彩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天地外,此意自难忘。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虚构之作,白居易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的诗歌,同时也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译文:
明亮的璧月虽然照耀着夜空,但金秋的凉风更加吹拂人心,清澈的月光仿佛凝结成了露珠,皎洁的月轮爽朗无烟尘,月光与素彩交相辉映,银河与月影共同闪耀,天地之间一片澄澈,这份悠然自得的心境,仿佛置身于天地之外,让人难以忘怀。
释义:
本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与秋风,通过璧月、金风、清光、皓魄等意象,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月光与秋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通过“表里俱澄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高远。
赏析:
本诗以中秋夜月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诗中“璧月夜虽照,金风秋更吹”一句,既描绘了秋夜的月色与凉风,又寓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而“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等句,则进一步将月色与秋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虚构的创作背景中,这首诗可能是在白居易晚年时期,他独自一人在中秋之夜赏月时所作,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中秋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他独自赏月,心中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描绘中秋夜月的佳作,虽然这首诗并非白居易实际所作,但通过这样的虚构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