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全诗是什么?

小星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古琴

唐·李峤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玉徽瑶轸新调处,一曲清歌动九宸。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李峤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绝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三尺长的焦桐木制成的古琴,上面张着七条丝线,子期和师旷两位知音,听到琴声都沉醉其中,新调琴弦,玉制的琴徽和瑶制的琴轸闪耀着光泽,一曲清歌响起,震动了九重天上的神灵。

释义

“三尺焦桐七条线”描述了古琴的外形和构造,焦桐指制作古琴的优质木材,七条线则指古琴上的七根弦。“子期师旷两沈沈”中的子期指钟子期,师旷指春秋时代的著名乐师,两人都是知音的代表,这里用来形容琴声的美妙,能令知音沉醉。“玉徽瑶轸新调处”中的玉徽和瑶轸分别指古琴上的装饰和调节琴弦的部件,形容古琴的精致和调弦的过程。“一曲清歌动九宸”则表达了琴声的美妙和影响力,能震动天上的神灵。

赏析

这首诗以古琴为题,通过描绘古琴的外形、构造和琴声的美妙,表达了诗人对古琴艺术的赞美和热爱,诗中“三尺焦桐七条线”简洁明了地描述了古琴的基本特征,“子期师旷两沈沈”则通过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后两句“玉徽瑶轸新调处,一曲清歌动九宸”则进一步渲染了琴声的美妙和影响力,使整首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峤对古琴艺术的热爱和赞美有关,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乐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李峤作为一位文学造诣深厚的诗人,对古琴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琴艺术的赞美和热爱,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所改动或演绎,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