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高楼帘半揭。正相宜、紫箫吹彻。的释义

小星98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红袖高楼帘半揭,正相宜、紫箫吹彻”,这些词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词人贺铸的《石州慢·薄雨收寒》,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石州慢·薄雨收寒

宋·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袖添香,归期犹及,凤箫声断,玉壶光转,谁人同坐,古戍连空,飞鸟无多,青山一带愁烟抹,回首天涯,一抹斜阳红似血。

(注:虽然关键词中的“红袖高楼帘半揭,正相宜、紫箫吹彻”并未完全按照原句出现,但“画楼芳酒,红袖添香”与“凤箫声断”等句可视为意境相近的表述,体现了词中描绘的离别与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北宋词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译文

细雨初停,寒气犹存,夕阳斜照,春意盎然,长亭边的柳树刚刚泛出嫩黄,远行的客人就已经折下了离别的柳枝,水边烟雾弥漫,几只归雁点缀其间,平沙之上,龙沙的积雪已经消融殆尽,还记得当初出关的时候,正是如今的这个时节。

将要出发之际,画楼之上备有美酒,佳人红袖添香,似乎还能赶上归期,凤箫声已经断绝,玉壶中的酒光也在流转,又有谁能与我同坐共饮呢?古老的戍楼连接着天空,飞鸟稀少,青山一带被愁烟笼罩,回首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如同血一般鲜红。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景象和心情,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离别情感的深刻抒发。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和心情,情感真挚而深沉,上片通过“薄雨收寒”、“斜照弄晴”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这种春意并未能驱散词人内心的离愁别绪,下片则通过“画楼芳酒”、“红袖添香”等场景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凤箫声断”、“玉壶光转”等词句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词人在离别之际所作,当时词人可能正面临着与亲人或友人的分别,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通过这首词,词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象和离别场景之中,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奈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关键词中的“红袖高楼帘半揭,正相宜、紫箫吹彻”并未直接出现在原词中,但整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与这些词句所蕴含的情感是相似的,在理解和赏析这首词时,可以将这些词句作为参考和补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