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人稀忘世乱,年深屋圯仗杉遮。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地僻人稀忘世乱,年深屋圯仗杉遮。

云开半壁斜阳入,水落孤村暮霭加。

野老逢人争说事,山僧见客不言家。

此中真意谁能解,欲问陶潜未有答。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七岁出家,一生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古刹,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交往,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隐逸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贯休在佛教、文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较高成就,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

译文

居住在这偏远之地,人烟稀少,仿佛忘记了世间的纷乱,年深日久,房屋破败,幸有杉树为其遮风挡雨,云开雾散,半壁斜阳斜照进来,水位下降,孤独的村庄被傍晚的雾气笼罩,村里的老人遇见人便争相谈论着村中的事情,山中的僧人见到客人却不再谈论自己的家事,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想要询问陶渊明,却也找不到答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场景,通过“地僻人稀”、“年深屋圯”等词句,展现了隐居环境的幽静与荒凉,诗人通过“云开半壁斜阳入”、“水落孤村暮霭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氛围,而“野老逢人争说事,山僧见客不言家”则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僧侣生活的淡泊,诗人以“此中真意谁能解,欲问陶潜未有答”作结,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山居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隐居生活的宁静、淡泊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有对隐逸精神的深刻领悟,诗人以“地僻人稀忘世乱”开篇,既点明了隐居的地点与环境,又暗示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摒弃与遗忘,而“年深屋圯仗杉遮”一句,则进一步突出了隐居生活的简朴与艰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贯休一生游历四方,晚年更是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所作,通过描绘自己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人也借这首诗抒发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摒弃,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选择隐居山林,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也是对内心的一种坚守,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