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客中感怀
唐·韦庄
潦倒守三川,因循涉四年。
夜吟明月下,朝醉白云边。
宦路风波恶,家书信息传。
归期何日是,回首望婵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前蜀政权,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含蓄,多抒发离愁别绪和个人感慨,对后世词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我落魄地守在三川之地(泛指关中平原),就这样随波逐流度过了四年时光,夜晚在明月下吟诗,清晨在白云边醉倒,仕途上风波险恶,家中书信传来消息,回家的日子何时能到来,只能回首遥望那轮明月寄托思念。
释义
潦倒守三川:形容诗人自己处境困顿,守在关中平原一带。
因循涉四年:指时间流逝,不知不觉已过了四年。
夜吟明月下,朝醉白云边:描绘了诗人夜以继日、借酒消愁的生活状态。
宦路风波恶:感叹仕途艰难,充满风险。
家书信息传:家中传来书信,带来亲人的消息。
归期何日是,回首望婵娟:表达了对归期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婵娟代指明月,象征着远方的亲人。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庄客居他乡时所作,通过描绘自己潦倒的生活状态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首联直接点题,以“潦倒”和“因循”二词概括了诗人四年来的生活状态,颔联通过“夜吟”和“朝醉”两个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借酒消愁、以诗抒怀的生活画面,颈联则转而感叹仕途的险恶,与家人的书信往来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尾联以“归期何日是”的设问,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而“回首望婵娟”则以明月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韦庄曾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的战乱,后又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最终入蜀依附前蜀政权,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客居他乡、仕途不顺时所作,通过抒发自己的潦倒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普遍面临的困境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