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羽人惠相访,三尺焦桐行自从。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99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阳羡羽人惠相访,三尺焦桐行自从。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他才华横溢,性格豪放不羁,喜好饮酒作诗,游历名山大川,其诗作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奔放,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不仅擅长诗歌,还精通剑术,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才子。

译文

犬吠声在水声中回响,桃花带着晨露更显娇艳,树林深处偶尔能见到鹿的身影,正午时分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野竹与青色的云气交织在一起,飞瀑如同白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之上,阳羡的羽人道士特地来访我,携带着三尺长的焦桐琴随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友不遇,却在途中领略到自然美景的情景,前六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戴天山(今四川江油境内的一座山)的幽静与美丽,后两句则点出主题,即阳羡羽人道士来访,并携带古琴,暗示了诗人与道士之间的深厚友谊及对音乐的共同爱好。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李白高超的艺术造诣,诗中“犬吠水声”、“桃花带露”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更是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最后两句,阳羡羽人的来访,不仅为全诗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李白早年游历四川期间,当时,李白对道教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寻访名山道观,与道士交往密切,阳羡羽人,即指来自阳羡(今江苏宜兴)的道士,他携带古琴来访,与李白共赏山水,弹琴论道,成为李白生活中的一段佳话,此诗不仅记录了这次访友不遇的经历,也反映了李白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