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朝非尔弃,时俗乍相倾。的释义

春秋7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感遇十二首·其四

唐·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祇。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圣朝非尔弃,时俗乍相倾。

一罢青云去,其如沧海情。

作者及朝代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聪明敏捷,善于属文,景龙初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历任右补阙、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封曲江郡开国公,开元末年,因得罪宰相李林甫,被贬为荆州长史、沔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天宝初年,复职为秘书监,因病逝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他的诗作,风格清婉淡雅,语言质朴自然,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筑巢。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感到虚妄。

今日的我啊,将隐游于高远的太空之上,那些射猎的人们,你们将仰慕何物呢!

圣明的朝代并没有抛弃我,但世俗之人却对我横加指责。

一旦我辞别青云直上的官场,他们哪里能理解我如沧海般的深情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孤鸿、翠鸟、珍木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偏见的无奈和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圣朝非尔弃,时俗乍相倾”两句,意为圣明的朝代并没有抛弃我,但世俗之人却对我突然加以指责,这反映了诗人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时俗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中的一首,以孤鸿、翠鸟等自然景物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高洁品质的坚守,诗中“孤鸿海上来”一句,以孤鸿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高远的情怀,而“圣朝非尔弃,时俗乍相倾”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朝廷的信任和对时俗的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所作,当时,张九龄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贬谪期间,他深感时俗之弊,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时俗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通过这首诗,张九龄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和对朝廷的信任,同时也对时俗之弊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