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中病后得雨
唐·韦应物
将晴积雨此何时,我病山中久不知。
寒食初过百五日,人家尽祭古时祠。
乌鸣鹊噪昏乔木,清明无客到山家。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他的生活经历丰富,从仕途到隐居,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译文
连绵的阴雨何时才会放晴?我病卧山中已久,竟不知外面的天气变化,寒食节刚过不久,又到了祭祀祖先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祭拜古老的祠堂,乌鸦和喜鹊在昏暗中鸣叫,树木高耸,清明节却没有客人来到我这山中人家,昨天从邻居那里借来了新火,清晨时分,我在窗前分出一盏灯火,继续我的读书生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病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时间流逝以及个人境遇的感慨,首句“将晴积雨此何时”直接点出天气变化无常,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次句“我病山中久不知”则透露出诗人因病隐居山中的孤独与无奈,后四句通过描绘寒食、清明等节日的景象,以及向邻家乞火的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生活的清苦与孤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虽处逆境仍不失读书之志的高洁情操。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淡远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中病后的生活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节日习俗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乞新火”这一细节,也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隐居山中期间,韦应物在仕途失意后,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深入自然,观察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山居生活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病后初愈、面对自然和人生时的所思所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