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振金声。竹绕琴堂水绕城。的释义

小星89个月前

诗词原文

文苑振金声

宋·王十朋

竹绕琴堂水绕城,此邦曾得振金声。

儿童尽识孤山鹤,父老犹传太守名。

山色满庭供画障,水声终日似琴声。

政成已去人思在,遗爱常留与后生。

作者及朝代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名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辞言事,出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祀之,后知台州,病逝,谥“忠文”,有《梅溪集》等。

作者简介

王十朋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才华过人,他关心国事,立志抗金复国,因而受到朝廷的器重,他的诗文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广泛,既有对时局的深刻剖析,也有对自然山水的深情描绘,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爱国情怀。

译文

竹林环绕着琴堂,水流环绕着城池,这个地方曾经响起了振奋人心的金声,儿童们都认识孤山上的白鹤,父老乡亲们仍然传颂着太守的名声,满庭的山色如同画中的屏障,终日的水声就像悠扬的琴声,太守虽然离任了,但人们仍然思念着他,他留下的仁爱之心永远地留给了后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太守治下的地方景色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太守的政绩显著,深受人民爱戴,通过“竹绕琴堂水绕城”的描写,展现了地方的宁静与和谐;“此邦曾得振金声”则点出了太守的政绩和名声;“儿童尽识孤山鹤,父老犹传太守名”进一步强调了太守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山色满庭供画障,水声终日似琴声”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太守治理下的地方如同人间仙境;“政成已去人思在,遗爱常留与后生”则表达了太守虽然离任,但他的仁爱之心和政绩永远地留在了人民心中。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太守的政绩和名声,诗中“竹绕琴堂水绕城”一句,既描绘了地方的优美景色,又暗示了太守治理下的地方如同一个和谐宁静的乐园,而“此邦曾得振金声”一句,则直接点出了太守的政绩和名声,使得全诗的主题得以凸显,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儿童、父老对太守的怀念和赞美,以及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烘托了太守的仁爱之心和政绩,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有对太守政绩的颂扬,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十朋在担任某地太守期间或离任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己治理下的地方的优美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政绩的自豪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他也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激励后人继续发扬仁爱之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金朝的威胁和内部政治腐败的问题,王十朋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和爱国诗人,他通过自己的诗文作品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