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庐山
唐·太宗李世民
瑰映碧空里,峥嵘色状分。
成山徒可仰,涉海讵知津。
崔嵬浮直气,崭绝与云邻。
不羡五湖赏,宁希万乘尊。
作者简介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年少从军,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即位后,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译文
庐山的瑰丽映照在碧蓝的天空之中,其峥嵘的山色和形状清晰可辨,它高耸入云,我们只能仰望其壮丽,如同涉海之人难以知晓渡口的方向,庐山崔嵬挺拔,仿佛浮着浩然正气,其山势高峻,与云朵相邻,我并不羡慕在五湖泛舟的悠闲生活,也不希求万乘之尊的显赫地位。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敬仰之情,首联写庐山在碧空中的瑰丽景象,颔联以“成山徒可仰,涉海讵知津”比喻庐山的高峻难测,颈联进一步描绘庐山的崔嵬与高耸,尾联则表达了诗人不羡世俗繁华,只愿仰望高山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敬仰之情,诗中“成山徒可仰,涉海讵知津”一句,既是对庐山高峻难测的生动描绘,也寓含了人生哲理,即面对高山大海般的困难,我们只能仰望其壮丽,而无法轻易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不羡繁华,只愿仰望高山,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世民在望庐山时所作,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望庐山时,他被庐山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庐山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也寓含了李世民的人生哲理和治国理念,即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敬畏之心,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