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庐山
宋·苏轼
忆过彭蠡看庐山,九叠云屏倚翠鬟。
得见真形千百变,始知端的画难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回忆起曾经经过鄱阳湖(彭蠡)去看庐山,那层层叠叠的山峰如同云中的屏风,又像是女子青翠的发髻,亲眼见到庐山千变万化的真容后,才知道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家也难以完全描绘出它的神韵。
释义
“忆过彭蠡看庐山”描述了诗人回忆自己曾经经过鄱阳湖前往观赏庐山的情景。“九叠云屏倚翠鬟”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庐山山峰的壮观景象,层层叠叠的山峰如同云中的屏风,又像是女子青翠的发髻,形象生动。“得见真形千百变”表达了诗人亲眼见到庐山后,发现其形态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始知端的画难传”则强调了庐山之美难以用画笔完全捕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刻印象,首句“忆过彭蠡看庐山”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对庐山的描绘,次句“九叠云屏倚翠鬟”用比喻的手法,将庐山山峰比作云中的屏风和女子的发髻,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后两句则通过诗人对庐山真容的亲身感受,强调了庐山之美难以言喻,更难以用画笔完全捕捉,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后所作,苏轼一生多次游历庐山,对庐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回忆自己曾经经过鄱阳湖前往观赏庐山的情景,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深刻印象和赞美之情,他也通过亲身感受,强调了庐山之美难以用画笔完全捕捉,进一步突出了庐山的神秘和壮丽,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