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朝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貔貅扫尽无三户,鸡犬归来识四邻。
可怜白发生!
(注:原词中并无“貔貅扫尽无三户,鸡犬归来识四邻”两句,此两句为根据题目要求虚构添加,以符合解析需求。)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著称,亦不乏清新、婉约之作。
译文
(虚构部分)
醉梦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那号角声声、军营连绵的战场,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乐队演奏着北疆的乐曲,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貔貅(比喻勇猛的军队)横扫敌境,使得敌人无处藏身,连三户人家都难以找到;战争结束后,百姓们带着鸡犬归来,重新认识了四周的邻居。
只可惜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斑白,壮志难酬啊!
释义
“貔貅扫尽无三户”:形容军队勇猛无比,将敌人彻底消灭,连三户人家都难以幸免,比喻战果辉煌。
“鸡犬归来识四邻”:战争结束后,百姓们带着家禽家畜归来,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与邻居们重新建立了联系。
赏析
这两句诗虽然为虚构添加,但融入了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豪放与悲壮元素,通过“貔貅扫尽无三户”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强大与战争的残酷;而“鸡犬归来识四邻”则表达了战争结束后百姓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珍惜,两句诗前后对比鲜明,既体现了战争的胜利,又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与辛弃疾词作中常见的家国情怀与英雄主义精神相契合。
创作背景
(虚构部分)
此诗虽为虚构,但可借鉴辛弃疾的真实创作背景进行解读,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受排挤与打压,壮志难酬,在这首虚构的诗中,“貔貅扫尽无三户”可能象征着辛弃疾心中对敌人彻底消灭的渴望与信心;“鸡犬归来识四邻”则反映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百姓安宁生活的关切,整首诗通过虚构的情境,展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英雄主义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原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并无这两句诗,以上解析是基于题目要求进行的虚构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