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胡曾
半夜素灵先哭楚,一星遗火下烧秦。
可怜百万死秦卒,不抵乌江一曲人。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以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诗篇著称于世。《全唐诗》共录其诗一卷。
译文
半夜时分,素灵(指楚国的神灵或先祖之灵)已经为楚国的灭亡而哭泣,而一颗遗落的火星却点燃了焚烧秦朝的烈焰,可怜那数以百万计战死在秦地的士兵,他们的牺牲却比不上乌江边一曲悲壮的挽歌所纪念的那个人(指项羽)。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楚汉相争的历史画面,前两句“半夜素灵先哭楚,一星遗火下烧秦”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楚国虽已灭亡,但其精神不灭,最终引发了反抗暴秦的烈火,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百万秦卒的牺牲与项羽在乌江的悲壮,突出了历史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剧色彩。
赏析
胡曾的这首《咏史》诗,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风云,诗人通过“素灵哭楚”与“遗火烧秦”的对比,既表达了对楚国虽败犹荣的同情,也揭示了秦朝暴政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后两句则通过对比百万秦卒的无名牺牲与项羽的英雄悲歌,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胡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对楚汉相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忧虑,他通过赞美项羽的英勇与悲壮,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的崇尚与向往;通过揭示秦朝暴政的灭亡,也暗示了对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批判与警示,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