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松江
宋·苏舜钦
一片鄱阳九水通,茫茫吴楚有无中。
江风白浪横山郭,云日青林映酒红。
野渡人归舟自横,长亭人静鸟相呼。
夕阳已下帆初上,更倚桅樯望远空。
作者及朝代:
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大理寺丞苏易简之孙,参知政事苏耆之子,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被劾奏贬谪为监复州酒税,后卒于苏州,葬于吴县,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等传世。
作者简介:
苏舜钦为人慷慨有大志,以文章著名,又善书法,时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齐名,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等传世。《宋史》有传,苏舜钦早年岁数不大时即有大志,不愿俯首帖耳,巴结权贵,献诗文章,以图美仕,在京城时,与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交往,切磋诗文,当时文名颇盛。
译文:
一片浩渺无际的鄱阳湖水,与长江九支相汇而流,水势浩瀚,吴楚两地被茫茫大水所隔,给这个江天蒙上了一层迷迷蒙蒙的雾气,仿佛吴楚两地在有无之中,江面上吹起了大风,卷起了白浪,浪花拍打着城郭,云和太阳映照着树林,酒也染上了红色,渡口没有人,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只有长亭边静悄悄的,只有鸟儿在相互和鸣,夕阳已落,白帆刚刚扬起,船夫已经放倒桅杆,靠着桅杆远望空阔的天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经过松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鄱阳湖的浩渺、吴楚两地的迷蒙、江风白浪的壮阔、云日青林的美丽以及野渡长亭的宁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松江一带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首联“一片鄱阳九水通,茫茫吴楚有无中”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鄱阳湖的浩渺和吴楚两地的迷蒙,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基调,颔联“江风白浪横山郭,云日青林映酒红”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风白浪的壮阔和云日青林的美丽,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颈联“野渡人归舟自横,长亭人静鸟相呼”则通过描绘野渡的宁静和长亭的寂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尾联“夕阳已下帆初上,更倚桅樯望远空”则以夕阳和帆影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远方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舜钦在贬谪途中经过松江时所作,当时,他因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被劾奏贬谪为监复州酒税,在贬谪途中,他乘船经过松江,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松江景色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舜钦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